2025年10月3日,加勒比海再次成为全球焦点。就在美军导弹击沉委内瑞拉货船的事件余波未散之际,美国军方再次发表声明,声称成功“袭击”了委内瑞拉附近海域的一艘“贩毒船只”。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,实际上隐藏了军事冲突升级和国际法屡遭践踏的冰冷现实。
回顾9月2日凌晨,那时加勒比海的夜空突然被两道火光撕裂。两枚导弹精准命中一艘悬挂委内瑞拉国旗的小型货船,瞬间爆炸,将船员的生命吞噬。11名船员就这样在无声无息中丧命,沉入海底。第二天,当世界还在沉睡时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视频,视频里正是导弹击中瞬间的画面,火光冲天,宛如末日景象。大家都以为这是美国“英勇缉毒”的一次行动,但真相果真如此吗?
展开剩余84%最令人疑惑的是,这次事件背后的“合法”解释。美国政府声称,行动是基于五角大楼的一份秘密报告,报告中提到一个名为“阿拉瓜火车”的委内瑞拉贩毒集团首次被定义为“非国际武装冲突方”,而船上的11名船员被视作“非法战斗人员”。这听起来非常专业,仿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法律论证。然而,懂得国际法的人不难看出,这种说法漏洞百出。前国防部法律顾问杰·约翰逊就明确指出:“即便你将贩毒集团列为恐怖组织,总统也不能想杀就杀!”他强调,国际惯例要求先抓捕,再审判,而不是在海上直接“即决处决”。纽约大学法学专家布莱恩·菲努肯也补充道,贩毒本身并不构成国际法上的“武装袭击”,而“阿拉瓜火车”是否真有能力组织“武装冲突”也值得怀疑。将贩毒与“战争法”联系起来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,这次行动彻底改变了我们对“执法”的理解。过去,美国海岸警卫队遇到可疑船只时,通常会采取“射击引擎迫停”的方式,也就是破坏船只的动力系统,迫使船只停下,然后进行检查。这种做法相对克制和专业,但现在的做法则是直接使用导弹,毫不留情地一击致命。这样一来,执法变成了军事打击,简直是一场不加掩饰的军事行动。人权组织“观察”直接指责这是一种“谋杀行为”,这种从“警察抓小偷”到“军队开战”的转变,令人震惊。
这场冲突不仅仅是委内瑞拉和美国之间的军事对抗,更像是一个在拉丁美洲这个本就敏感的“后院”投下的巨大石块,激起了惊涛骇浪。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,素来直言不讳,公开斥责美军的行动是“世界级的谋杀”,并指出船员大多是贫困地区的年轻人,他们冒险参与贩毒,仅仅是为了生计。美国的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国际法中的“相称性原则”(即动武要与威胁程度相符),还赤裸裸地表现出对拉美国家主权的蔑视,将这些国家视作可以随意支配的棋子。
委内瑞拉的反应更加激烈。国防部长洛佩斯宣布全国进入战备状态,将美军的行动视为“不宣而战”。总检察长萨阿卜则向联合国提交了报告,指控美国犯下“反人类罪”,并要求成立国际调查委员会。为应对美国的军事威胁,委内瑞拉立即与俄罗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计划引进S-400防空系统和苏-30战斗机。这表明,委内瑞拉决心通过加强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来增强自身防御能力,表明他们不会轻易屈服。
美国的军事冒险也引发了地区军备竞赛的加剧。即使是哥伦比亚,过去一直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,也在此次事件后宣布将从中国采购12架“枭龙”战斗机,增强加勒比海地区的防空能力。这一外交转向,表明拉美国家正在追求更加多元化的发展,远离过去单一依赖美国的局面。自哥伦比亚政府加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以来,两国在新能源、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愈发密切。
特朗普政府的“权力最大化” agenda是此次事件的深层原因。自2025年重返白宫以来,特朗普一直推行扩大行政权力的议程。这次将贩毒集团定义为“武装冲突方”,实际上是为了扩大《战争权力决议》的适用范围,进而对“非国家行为体”采取军事行动。这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,堪称一场“权力试验”。这种对权力的扩张已经引发了国内宪政危机,联邦法院曾因特朗普试图援引1798年的《外国敌人法》驱逐委内瑞拉移民而做出判决,认为该法律不适用于“非战争敌对行为”。然而,特朗普似乎并未吸取教训,继续挑战三权分立的原则。
即便在美国国会内部,许多议员也对这种做法表示质疑。民主党参议员杰克·里德要求政府提供“可信的法律依据”,共和党议员兰德·保罗则直言,国会应通过宣战决议才能授权总统动武。这些跨党派的质疑表明,美国政治精英们对总统权力膨胀的担忧与日俱增。
眼下,美国的军事冒险就像是慢慢敲碎国际秩序的一把小凿子。如果一旦允许一个大国以“禁毒”为名随意动用武力,那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危险的模仿效应。联合国大会上,委内瑞拉外长希尔的发言引发了许多国家的共鸣。他指出,委内瑞拉是“无毒品生产国”,强烈谴责美国的“谎言外交”。这种来自“全球南方”的声音,正在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的强大力量。
讽刺的是,美国的这一行动反而加速了拉丁美洲的一体化进程。9月的拉共体外长会议上,多个成员国一致通过决议,要求美国停止在加勒比海的军事存在。这种前所未有的团结,明显与特朗普政府“分而治之”的策略相对立,展示了拉美国家越来越成熟的自主性。
回顾美国“毒品战争”的历史,从未取得真正的成功。自1971年尼克松政府发起该计划以来,全球毒品产量反而增长了400%。其根本原因在于,问题的本质并非仅仅是外部的“毒枭”,而是贫困和社会不平等。仅仅靠打击,而不解决根源,毒品问题就像野草一样,春风吹又生。
如今,加勒比海的危机,正是“单极霸权”与“多极化趋势”之间的激烈碰撞。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军事威慑来巩固美国的“后院”,结果适得其反,激发了拉美国家更强烈的反美情绪。哥伦比亚、委内瑞拉等国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深化,正是对这种霸权行为的直接回应,全球权力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
对于国际社会而言,这次事件再次敲响警钟:如果法律不再是准绳,沦为政治工具;如果武力成为首选手段而对话被放弃,那么我们将陷入无休止的冲突中,所有人都将是输家。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,必须依靠各国共同抵制单边主义的诱惑,回归《联合国宪章》的原则和宗旨。
发布于:天津市